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2-22 00:27:40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经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俭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资料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明白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我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经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忙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样回事,(放映幻灯4)再经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能够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比较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终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证明,仅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我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本事。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经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仅有能用必须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到达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必须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资料安排的一个亮点,它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变。这个教学资料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资料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终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纽扣

动能-——→重力势能< ……此处隐藏4717个字……098牛。

C、用重0。49牛的钩码检验测力计的准确性:左手托住钩码,右手提起测力计,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钩码,左手慢慢下垂,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测力计指针读数0。49牛说明这个测力计很准确。

第二步:使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A、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时,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如果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采用分割方法测量,不能分割的要换用相应的测力计。

B、首先来测量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测以下不会超过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在

测量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着慢慢自然下垂。

S:测量提起物体时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C、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的力。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测量时要手拿测力计的底板,避免测力计与桌面之间接触,在木块匀速运动时读取力的大小数值。

S:测量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4、总结

T:这节课,我们通过推力和拉力的活动认识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学会了怎样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在后面的课中,我们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课堂气氛评价: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围绕学习内容思考、实验、探究、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问题评价:

(1)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拔河比赛中,我要比赛赢过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与你的方向( )

(3)推门时,门没有变化,说明我对门没有施加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生活入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首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见的推、拉开始,自然过渡到推力和拉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其次,本节课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玩具小车,小球,木块,对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兴趣更高。

2、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继续探究有关力的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提出:“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为今后学习浮力、摩擦力等知识进行铺垫和准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进行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为后面对蚂蚁、蚯蚓的观察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映,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

(3、蜗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状的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按照科学的方法饲养蜗牛,并做好观察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观察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激发情趣,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喜欢蜗牛吗?那我们就一起与它玩一会儿吧!”

预设: 对于孩子来说,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确定观察任务,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和蜗牛玩的过程中,对蜗牛进行了无意的观察。

师:“同学们对蜗牛这么感兴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蜗牛有牙齿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长在哪?蜗牛怎么爬的?

设计意图:我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梳理,形成几个问题的区域:如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壳的观察、蜗牛运动的观察等。

2、制定计划,自主探究

师: “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观察蜗牛呀?”

预设:这时学生运用己有知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蜗牛,如:看看蜗牛身体的颜色、闻闻蜗牛的气味、摸摸蜗牛的壳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想出多种办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进一步设计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合作呀?”“你们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蜗牛”等。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预设:1、蜗牛身体的观察: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2、蜗牛运动的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3、蜗牛爬行的痕迹:教学中会有二种情况,先发现粘液,再发现粘液是蜗牛爬行过和痕迹;或者先发现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再发现痕迹原来是蜗牛分泌的粘液变成的。从观察和思维发展的水平说,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迹与粘液的联系后,很自然地会产生关于粘液的问题,蜗牛分泌的粘液对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在观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内容。在教学中,重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构造,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等。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引导学生“轻轻碰触”,从爱护动物的角度,这是最好的契机。

师:蜗牛这么可爱,你想和它做朋友吗?你准备怎么照顾你的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利用本课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掌握了本课所渗透的这种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