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2 00:27:28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大家预料到了吗?(指名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二、重温重点段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我想作者肯定还有很多话没有说,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他会怎么说呢?(请你试着仿照课文写法,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

2.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 ……此处隐藏791个字……p>

3、汇报学习:出示 词语指名读

4、自由读课文,在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感情。

5、指名说一说外国教育家给我国小学生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分别哪几节写的是实验的准备、过程和结果。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边读边想:外国的教育家在实验前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出有关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1)用“先……再……接着……然后……”连贯的说说所做的准备工作。(先拿瓶子,再取铅锤,然后放瓶子,分铅锤;最后要学生把铅锤放瓶子里。)

(2)说: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

板书:铅锤小梅等

先后放水(险)

瓶子井(窄)

说话练习:实验失败是因为。

2、而小梅他们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点指导:出示句子:

1)三名学生中一个叫小梅的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快……”教育家的“三”字刚刚喊完,三个小学生依次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

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词语:依次迅速提

(说说理由:“依次”是表示按顺序。“迅速”表示快,因为水淹上来了,很危险。“提”表示。往上拉。

板书:依次提)

2)“遇到危险,当然让别人先离开!”小梅不假思索地说。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不假思索”说明小梅脱口而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根本没有做过多的考虑,首先想到的是让别人先脱险,

3、实验感知。

请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说话练习:实验成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失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再次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语文教案 篇4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